"Iōng-chiá:Mingwangx/article" pán-pún chi-kan bô-kāng--ê tē-hng

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
Mingwangxthó-lūn | kòng-hiàn
回應對閩南語漢字化的期待
(Mò̤ chă)

2006-nî 2-goe̍h 7-ji̍t (pài-jī) 11:58 ê siu-tēng-pún

漢字不是天生就和國語/華語/普通話這麼契合的!

是因為漢字和中國的官話之間,長久以來的合作關係,才讓他們這麼契合。一音多字、多音一字、有音無字、有字無音等等等現象(這裡指的音是指語音上的一個音義結合的音節, 而不是同音異義的所有音節),都由長時間的調整後,到今天這樣使用上幾乎沒有什麼問題。

一音多字:
一音一義而有很多種寫法,經過長時間的使用,自然而然會有其中一種脫穎而出,約定成俗之後成為固定用法。 一字多音:
同一個字用在不同音義的幾個字上,如果沒有閱讀障礙,就不理會它,如果容易產生誤解,自然要創新字去解決。加上偏旁是一個常見的作法。 有音無字:
有一個音義俱全的音節,但是無字可寫。創字,或用舊字賦予新意,例如「很大」、「很小」的「很」,本來無字,借用「狠」,但是「很」後來居上,流通使用之後,成為固定用法。 有字無音:
有字不會讀,而且沒人知道該怎麼讀。這個問題在讀很冷僻很冷僻的古書的時候才會碰到。

經過長時間的相互配合,漢字解決了大多數的問題,通常,在書寫和閱讀上都不會出現問題。

在書寫和閱讀上都不會出現問題的意思是:
當我腦子裡有一個有音有義的音節時,我就會知道要用某一個固定形體的漢字去寫他,而且通常是唯一一個;另一方面,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漢字,我知道他在這裡該怎麼讀,意思是什麼,不會有另一個人跟我讀得不一樣。

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沒有,像破音字很多人弄不清楚,「滑稽」的「滑」有人讀成「古」有人讀成「華」,不過,這種情況不多,不至於妨礙溝通。

閩南語要用漢字,這一段磨合期實在是一個很難跨越的障礙。要達到「在書寫和閱讀上都不會出現問題」還很遠。也就是說,當我腦子裡有一個有音有義的音節時,常常會有沒字可寫,或者太多字不知道該挑哪一個的狀況;另一方面,我在書上看到一個漢字,即使配合上下文來看,我還是有好幾種可能的讀法。

中國的官話和漢字通力合作千年,閩南語要花多久,才能和漢字融洽地相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