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ng-chān: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
Chit phiⁿ bûn-chiuⁿ ū Pe̍h-ōe-jī ê pán-pún. Chham-khó chit phiⁿ bûn-chiuⁿ ê Pe̍h-ōe-jī pán-pún. |
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(POJ:Tâi-oân Bân-lâm-gí Lô-má-jī Pheng-im Hong-àn),簡稱為臺羅(台羅),是中華民國(台灣)政府佇2005年制定的台語(台灣閩南語)拼音方案。這个方案是綜合白話字(Pe̍h-oē-jī)佮台灣語言音標方案(TLPA)來制定的。因此看有白話字的人嘛看有台羅。其中嘛有差異:台灣用白話字來寫是「Tâi-oân」,用台羅寫是「Tâi-uân」。
這馬中華民國教育部已經共台羅當作是台語的標準拼音方法。2024年8月26號,教育部宣布改名做「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」。[1]
字母
siu-kái台羅有16个基本字母(A, B, E, G, H, I, J, K, L, M, N, O, P, S, T, U),閣會使組合做7个二合字母(Kh, Ng, Nn, Oo, Ph, Th, Ts)佮1个三合字母(Tsh)來標記台語24个音位。
大寫 | A | B | E | G | H | I | J | K | Kh | L | M | N | Ng | Nn | O | Oo | P | Ph | S | T | Th | Ts | Tsh | U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小寫 | a | b | e | g | h | i | j | k | kh | l | m | n | ng | nn | o | oo | p | ph | s | t | th | ts | tsh | u |
音標
siu-kái聲母
siu-kái雙唇音 | 齒齦音 | 齦顎音 | 軟顎音 | 聲門音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清音 | 濁音 | 清音 | 濁音 | 清音 | 濁音 | 清音 | 濁音 | 清音 | ||
鼻音 | m [m] ㄇ 毛(moo) |
n [n] ㄋ 耐(nāi) |
ng [ŋ] ㄫ 雅(ngá) |
|||||||
塞音 | 毋送氣 | p [p] ㄅ 邊(pian) |
b [b̃] ㆠ 文(bûn) |
t [t] ㄉ 地(tē) |
k [k] ㄍ 求(kiû) |
g [g̃] ㆣ 語(gí) |
(m̄-bián siá) [ʔ] 英( ing) | |||
送氣 | ph [pʰ] ㄆ 波(pho) |
th [tʰ] ㄊ 他(thann) |
kh [kʰ] ㄎ 去(khì) |
|||||||
塞擦音 | 毋送氣 | ts [ʦ] ㄗ 曾(tsan) |
j [ʣ] ㆡ 熱(jua̍h) |
tsi [ʨ] ㄐ 尖(tsiam) |
ji [ʥ] ㆢ 入(ji̍p) |
|||||
送氣 | tsh [ʦʰ] ㄘ 出(tshut) |
tshi [ʨʰ] ㄑ 手(tshiú) |
||||||||
擦音 | s [s] ㄙ 衫(sann) |
si [ɕ] ㄒ 寫(siá) |
h [h] ㄏ 喜(hí) | |||||||
邊音 | l [l] ㄌ 柳(liú) |
韻母
siu-kái前母音 | 央母音 | 後母音 | 韻化輔助音 | 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基本 | 鼻化 | 基本 | 基本 | 鼻化 | ||||
高母音 | i [i] ㄧ 衣(i) |
inn [ĩ] ㆪ 圓(înn) |
u [u] ㄨ 污(u) |
unn [ũ] ㆫ 張(tiunn) |
m [m̩] ㆬ 姆(ḿ) |
ng [ŋ̍] ㆭ 酸(sng) | ||
中母音 | e [e] ㆤ 禮(lé) |
enn [ẽ] ㆥ 生(senn) |
o [ə] ㄜ 高(ko) |
oo [ɔ] ㆦ 烏(oo) |
onn [ɔ̃] ㆧ 翁(onn) | |||
低母音 | a [a] ㄚ 查(tsa) |
ann [ã] ㆩ 衫(sann) |
韻尾
siu-kái
|
|
韻母表
siu-kái
|
|
特殊母音
siu-kái一寡方言有特殊的母音,是 POJ 通常毋標的。
TL | IPA | 對應優勢腔 | 例 |
---|---|---|---|
ir | ɨ | i/u | lâi-khìr |
er | ɘ | ue/e | tsí-bēr |
ere | ɘ̯e | e/ue | tsuí-kere |
ee | ɛ | e | kee-kee kiò |
聲調
siu-kái0 | 1 | 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 9 | |
傳統調類 | 輕聲 | 陰平 | 陰上 | 陰去 | 陰入 | 陽平 | 陽上 | 陽去 | 陽入 | 高上 |
台羅 | -- | a | á | à | ah | â | ǎ | ā | a̍h | a̋ |
舉例 | 總「是」 tsóng--"sī" |
東 tong |
黨 tóng |
棟 tòng |
督 tok |
同 tông |
動 tǒng |
洞 tōng |
毒 to̍k |
「紅」紅紅 "a̋ng"--âng-âng |
IPA音調符號 (高雄腔為主) |
(無一定)[2] | ˦˦ | ˥˧ | ˨˩ | ˧˨ | ˨˦ | ˧˧ (鹿港腔) |
˧˧ | ˦ | ˧˥ |
佮白話字的無仝
siu-kái引用
siu-kái- ↑ "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冊" (PDF). 教育部. 2024-08-27 khòaⁿ--ê.
於民國 113 年 8 月 26 日以臺教社(四)字第 1132402912 號函修正為《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》
- ↑ 陳承煜. "台灣閩南語輕聲的體現與聽辨".